臺科大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導覽
.公共藝術作品位置圖
.愛在大地 | |
作 者 |
許禮憲 |
完成日期 |
2011年9月 |
作品介紹 |
本作品延伸珍古德博士之理念,於此特定區域將她代表性圖片轉刻於石材之浮雕,讓“希望之樹”更受矚目。白色石材雕刻,配以柱狀原石,其上刻有空中、地上、水下的生物造型,以擴大生命共存之理念。 |
照 片 |
.飛躍的世代 | |
作 者 |
郭清治 |
完成日期 |
2011年9月 |
作品介紹 |
本藝術品以『飛躍的世代』表現青年學子豐沛卓越的創造力,以及宏觀多元的國際視野。以靈活躍動的飛揚動態,結合人型符號的特徵曲線,表現人文科技、設計創意的新思維,在剛柔急緩的線條構成當中,寓意有機與幾何代表的自然與科技的和諧共生。以穩定的三角穿逶結構表現豐富多元的視覺變化,雲型基礎在多視角的狀態,結合立體造型表現作品在三度空間中不同面向的多元意象。整體造型以象徵智慧的人型側臉,寓意青年學子的蓬勃活力與美好未來。 |
照 片 |
.跳躍的月影 | |
作 者 | 竹生設計&角度設計 |
完成日期 | 2009年 |
作品介紹 |
呼應臺灣科技大學將「建築科技」作為尖端特色研究領域,設置「台灣建築科技中心」的前瞻性。試圖將「建築」、「科技」與「藝術」結合,更進一步將此工程視為大型藝術雕塑,安置在校園空間這個大尺度的開放展示場所,希望將此風雨走廊提昇至藝術的層次。 此「半戶外」的風雨走廊空間,除了提供適當的遮風避雨功能,並在此廊道與建築物之中介空間,塑造一個多功能平台,可供休憩及表演之用。形成一個新的開放空間,方便師生及居民在此舒適停留、活動、及情感交流。
|
照 片 |
.歷史的軌跡---生命之樹 | |
作 者 | 賴純純 |
完成日期 | 94.10.25 |
作品介紹 |
國際大樓開挖過程中,發現5000年前,台北盆地樹齡約150歲、尺寸長達10公尺之茄冬樹。賴純純老師以此作為聯想構思作品,著重在闡述新世紀台科大—科技人向前邁進,勇於創新的科技學術精神。如同一棵茂盛生生不息的大樹,結合歷史、人文、科技與藝術組合,在時代的互動關係中。在素材上:花崗岩及鑄銅皆屬耐候性高之永久材,花崗岩表面製作凹凸荔枝點鑿面質感,銅樹以5-7㎜厚度鑲嵌在花崗岩石材上,將1:1的木製樹模肌理細部處理後翻銅粗胚,再樹原模翻銅處理,7mm的銅片與石材吻合放樣後,再將石材挖好凹槽,於現場鑄銅材發色處理,銅樹嵌入腳丁後與石材膠合。
|
照 片 |
.種子 | |
作 者 | 張可昱 |
完成日期 | 95.3.16 |
作品介紹 |
1.基地環境介紹:作品懸吊於國際大樓的弧形走廊,位處於國際會議室及各教室、工廠的要道,也加增了接觸觀賞作品的機會,設置點挑高三層樓,強化了樓層的垂直關係,觀者也有機會由不同高程觀看作品;同時廊道上以及國際會議廳所舉辦的展演活動,在增加校園師生與社區民眾的互動之餘,作品的適時介入,為往來人潮提供了不同的空間經驗。
|
照 片 |
室外鑄銅種子 室內鑄鋁種子 |
.精誠 | |
作 者 | 楊英風 |
作者介紹 | 民國15年生,民國86年(71歲時)辭世 |
作品介紹 |
楊英風先生創作生涯中晚期多從事不鏽鋼創作。「單純光潔的鏡面反射,將週遭環境與觀賞者納入作品當中」呼應師法自然、尊重自然及美化自然的心意。 大師—「精誠」為本校校訓,創作時作者即為本校環境及精神而做的一件雕塑品,別於一般作品只是單獨構思作品的創作本身即可。所謂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--如果遵從校訓而行,金石象徵的不鏽鋼展開。精誠—由四塊不鏽鋼塊有秩序的相互嵌合而成,並相錯展開,如果將鋼體套合起來,就是一個分毫不差的鋼體套合起來,精密的機械構造,不浪費絲毫空間與素材。恰巧整潔、清晰、微妙地彰顯本校創校的精神。 民國92年本校執行校門口空間改造計劃,更動植栽,加做景觀水池,以烘托「精誠景觀雕塑」,強化「精誠雕塑」作為台科人集體記憶之重要性,重新打造台科大科技人文並重的新形象。其規劃與設計構想如下:將原本「精誠景觀雕塑」之位置移前,配合馬蹄形花園之輪廓,將精誠景觀雕塑比擬為箭,營造「彎弓射箭」的態勢,突顯「精誠雕塑」之重要性。「精誠雕塑」座於混凝土洗石子基座之上,「精誠雕塑」之不鏽鋼為「金」,混凝土基座為「石」,取其「金石」之義,。移除校門口部分略顯陰鬱的植栽,以營造開放的入口意象,呼應「金石為開」的「開」字之義。增做扇形水池,外廣內窄,對外呈現寬廣之水體面,對內呈現向心狀,襯托「精誠雕塑」尖端向外的放射性動感。扇形水池以鏡面方式溢流處理,製造校門入口靜謐端莊之感,並以鏡面反射強化「精誠雕塑」,不鏽鋼收邊呼應其材質。 |
照 片 |
● 第二屆公共藝術獎 臺灣科技大學「水立方」入圍卓越獎評審委員現勘活動照片
藝術家現場解說
委員現場評審
委員現場評審
委員大合照
本校公共藝術折頁P1.本校公共藝術折頁P2(可自行雙面列印折後使用)